建康帝闻言,也是激动得猛地从龙椅之上站了起来!
“快!将报捷文书,速速拿来与朕看!”
夏秉忠立刻走上前去,从严思铭手中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书,恭敬地递给了建康帝。
“好!”
“好!”
“好一个贾年!好一支铁浮屠重骑兵!真乃朕之冠军侯也!”
建康帝一边看,一边龙颜大悦,赞不绝口。
接着,他又看了一下此战的功劳簿,那首功的位置上,赫然写着“贾年”二字!
最后,他看了一下朵颜三卫的降表。
上面,只有朵颜卫与泰宁卫两位可汗的印信和上书。
至于那福余卫的可汗博尔斤,早已被贾年在万军之中,斩落马下。
只怕从今往后,这草原之上,还有没有福余部这个名号,都很难说了。
草原之上,到处都是饥饿的豺狼。
恐怕那朵颜卫与泰宁卫,此刻已经盯上了福余部这块刚刚失去了主人的肥肉了。
“严爱卿,立刻将这份捷报,誊抄数份,张贴到京师各处!要让满城的百姓们,都知晓一下我大楚将士的英勇与威武!”
建康帝看完捷报,脸上那抑制不住的笑意,几乎要满溢出来。
严思铭听到建康帝的吩咐,也立刻领命,开始动笔书写。
然后,他便退出了养心殿,去准备张贴捷报的事宜去了。
“夏大伴,立刻去一趟绣衣卫,看看那里可有关于这个贾年的案牍,尽快将其给朕送来!”
“诺!”
夏秉忠应了一声,便立刻转身,往绣衣卫的卫所方向赶去。
没过多久,夏秉忠便捧着一份厚厚的卷宗,回来了。
【贾年,崇源四十七年生,乃荣国公袭一等将军贾赦之庶子。】
【自幼不受嫡母贾刑氏待见,多有苛责与怠慢。一直浑浑噩噩,直到十岁时,仿佛幡然醒悟,开始发奋读书习武。】
【建康七年,朵颜三卫叛乱,年仅十五岁的贾年,准备投军北上。在荣国府的武库挑选兵甲之时,竟被武库的一名管事刁难。贾年一怒之下,斩杀刁奴,又抢走了其父贾赦的宝马,独自一人,闯入了军营。】
看到这里,建康帝不由得对贾家的门风,感到有些可笑。
将门子弟,即将为国出征,竟然还要受到一个家奴的刁难。
也怪不得,这贾家,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。
至于那斩杀家奴一事,不过是一个家生子奴才,在建康帝看来,恐怕如同草芥一般,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。
接着,他又往下看去。
【此子上了战场之后,每战皆悍不畏死,冲锋在前,其勇远超常人,多有战功。现任镇东军参将一职,授怀远将军,爵封轻车都尉!】
一份薄薄的案牍,却记录了贾年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。
看完了案牍上面的信息,建康帝又重新拿起了那份辽东战报。
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了,楚军在奴儿干都司,已经彻底击溃了朵颜三卫的主力。
而在这一战之中,贾年一马当先,率领着那支神秘的重甲骑兵,如同神兵天降,直击敌军左翼。
他在万军之中,亲手斩杀了福余卫的大汗博尔斤,又以一人之力,砍断了三卫联军的中军大纛,最终使得朵颜三卫军心彻底涣散,向后溃逃了二十余里。
楚军携大胜之威,衔尾追杀,此战,共歼灭敌军六万七千余人,俘虏八万三千余人,缴获的粮草军械,更是不计其数。
“果然是天生的将才啊!只怕,就算是当年的先荣国公在世,也不过如此吧!”
建康帝发自内心地感叹道。
“夏大伴,去一趟文昌阁,将四位阁老,都给朕请来!”
建康帝似乎想到了什么,便准备立刻召见内阁的几位辅臣。
“臣等,恭请圣安!”
“都免了吧,赐坐!”
今日过来的,共有四位内阁的辅臣,分别是首辅杨琦,他兼任着吏部尚书;次辅陈琪,兼任着兵部尚书。
以及内阁学士李彤、赵黎,他们二人分别兼任着户部和礼部的尚书。
……
“想必你们,应该也都听到一些风声了。这份,是辽东刚刚传回来的战报,你们都看看吧!”
建康帝说完,便将那份战报传了下去。
几位大臣之中,除了兵部尚书陈琪,因为职责所在,已经完全看过了之外,其他的几位大臣,便开始轮流传阅起来。
过了一会儿,首辅杨琦站起身来,开口说道:“陛下,此战乃是惊天大捷,老臣为陛下贺!至于封赏的事宜,等到朝会之上,再论功行赏即可。陛下今日提前召集我等老臣前来,想必……是事关上皇他老人家吧?”
建康帝听后,没有说话,既没有承认,也没有反对。
在座的几位,都是人精,他们心里,一下子也都明白过来了。
自从上皇退位,新皇登基以来。
那位太上皇,就一直死死地把持着朝廷的军权,不曾有丝毫的放手。
而没有军权的建康帝,在面对上皇的旨意时,也不敢有丝毫的违背。
如今的朝堂勋贵,共有两脉。
一脉,是太祖皇帝开国之时,传下来的四王八公十二侯的开国一脉。
另一脉,则是在崇源时期,跟随着太上皇南征北战,纵横沙场的崇源一脉。
开国一脉,因为当年先太子兵谏的那桩旧事,被牵连甚广,如今,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,可以说是彻底没落了。
四王府为了避嫌,除了那家已经彻底卸去了兵权的北静王一脉,其他三王,已经不好再插手开国一脉的任何事情了。
至于剩下的那八公十二侯,如今,也就只剩下镇国公府的牛继宗,还勉强算是一个一等伯,能撑撑场面了。
其余的几家,要么是人丁稀少,要么就是纨绔横生,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威风。
而现在,开国一脉之中,竟然出了一个如此惊才绝艳的武将天才。
只怕,整个开国一脉,也都不甘心,就这么一直没落下去吧!
“陛下,如今朵颜三卫的叛乱已经平定,何不即刻下旨,召那位贾都尉回京受赏?至于这封赏的具体事宜,陛下大可以先去探一探上皇他老人家的意思,看看上皇,究竟是如何看待如今的开国一脉的。”
礼部尚书赵黎,率先开口说道。
一旁的次辅陈琪,也立刻附和道:“是啊,陛下。封赏一事,还是要先征得上皇的意见才好。如今,上皇他老人家年事已高,这权力,迟早都是要放手的。如今开国一脉百废待兴,陛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,提上一提,看看上皇,到底是个什么态度。”
“臣附议!”
“臣附议!”
一旁的另外两人,也立刻附和回应。
建康帝也知道,就算他们今天在这里商议得再好,最终,还是要看他那位父皇的态度。
倒不如,先去探一探上皇的态度,之后,再做打算。
“朕,知道了。杨卿、陈卿,你们先依据战报,拟定一下那些低级军官的封赏名单。朕,这就去大明宫一趟!”
“诺,臣等告退!”
说完,几人便躬身退了出去。
建康帝待他们走后,也收拾了一番,便摆驾,往那位于龙首原的大明宫而去了。
……
龙首原,位于紫禁城的东侧,是崇源帝退位之后,专门为自己建造的安享晚年之所。
虽然名义上,这里只是一处林苑。
但为了彰显其不减的威严,其主殿,竟然取名为“大明宫”。
要知道,在大唐盛世,大明宫可就等同于如今的太和殿,是大朝正殿,是象征着帝王权力和国家社稷的至高所在。
“圣上,陛下在殿外求见!”
建康帝来到龙首原的时候,崇源帝正在殿内打着盹儿。
大太监戴权不敢怠慢,轻手轻脚地上前,叫醒了崇源帝。
崇源帝甚至连身子都没有转过来,只是背对着他,缓缓地说道:
“朕有些乏了,就不见他了。朕知道他为什么过来,你出去告诉他,待到朝会之上,再商议该封何等爵位。既然大战已经停息,就让那个贾年,提前进京来受封吧!朕……也想亲眼见见,这个所谓的贾家麒麟子,究竟是何等模样。”
“诺!”
戴权恭敬地应了一声,便轻步走出了大殿。
殿外,建康帝正在耐心等候。
戴权出来之后,快步跑到建康帝的身旁,低声回道:
“陛下,圣上说他老人家有些乏了,并且已经知道了陛下的来意。他说,关于封爵的事宜,在朝会之上商议即可。然后,让陛下您下旨,召那个贾年回京受封,圣上……他想亲眼见见那个贾年!”
建康帝听后,也不强求,只是朝着大明宫的方向,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,便转身,回了自己的乾清宫。
神京城内,兵部已经将那份边关的报捷文书,张贴在了四方的城墙和告示栏上。
这一下子,就吸引了无数百姓的目光。
告示的下方,更有一些识字的读书人,将那布告之上的内容,大声地宣之于口。
立刻,就惹得周围的众人,爆发出阵阵的欢呼雀跃之声。
“我的天!这位贾将军,可真是天神下凡啊!竟然率领着一支军队,直冲敌方中军,还在万军之中,斩了一名异族的可汗!”
“是啊!这等勇武,恐怕就算是当年的楚霸王在世,也不过如此了吧!”
一时之间,整个神京城,都开始沉浸在这场边关大捷的喜悦和亢奋当中。
神京城,荣国府。
贾母正在荣禧堂中,与王夫人、薛姨妈等人聊天打趣。
她安详地享受着众人的追捧与夸赞,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。
“姨太太,你们这久不在京城,如今搬到府里来住,可还习惯?”
此时,薛家进京,已经有一个多月了。
因为辽东的战况一度十分焦灼,导致九边之地的那些关外异族,也开始有些蠢蠢可动。
所以,建康帝便下了一道圣旨,让京营节度使王子腾,去巡查九边。
为了以示恩宠,还特许他的家眷可以陪同。
本来,是因为王子腾的相招,才举家进京的薛姨妈等人,这下子只好先来贾家,看望自己的姐姐王夫人。
两姐妹许久未见,自然是有许多说不完的贴心话。
王夫人便开口,劝说薛姨妈一家,暂时在贾府之中住下。
贾政与贾母,也知道王夫人在王家离京之后,身边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亲戚妯娌都没有了。
于是,也就派人劝说薛姨妈,让她安心在府里住下。
薛姨妈思及自己的女儿宝钗,马上就要送选宫中的才人赞善了,这少不得要去礼部和内务府,上下打点一番。
若是能住在贾家,旁人看在国公府的面子上,也能高看几眼,行事会方便许多。
况且,自从自家夫君死后,家中无人能够管教那个顽劣的儿子薛蟠。
使得他整日里无所事事,到处惹是生非。
既然自己的兄长王子腾已经出京巡边,不能管教于他。
那让他住在贾府,有他的姨丈贾政看着,或许也能让他改一改那顽劣的性子。
所以,薛姨妈一家,就在贾府住了下来。
为了方便薛家的人出入,贾母还特意安排了东北角的一处独立院落——梨香院。
那处院子,是当年先荣国公晚年养身之所。
它有一扇门,可直接通往外面的大街。
而在西南角,又有一道角门,平日里若是关闭上锁,那里便是完全独立于贾府的一处院子。
若是从角门出入,穿过一条夹道,便可直入王夫人的院子,也方便她们姐妹二人,平日里来往。
……
“有劳老太太您挂念了,我们在这里,一切都好!蟠哥儿那孩子,也已经送进咱们贾家的学堂里去进学了。想来,总能将他那野马一样的性子,给改上一改吧!”
薛姨妈听到贾母的询问,便满脸堆笑地开口回应道。
只是,她恐怕还不知道贾家族学里的真实情况。
恐怕与贾家的那些旁支子弟比起来,她那个宝贝儿子薛蟠,玩的那些花样,还算是单纯的了。
“宝玉,你今天又没去学堂,就不怕二舅舅发现了,回来打你的板子?”
在荣禧堂另一旁的桌子上,宝玉正在与林黛玉、史湘云,以及迎春、探春、惜春三姐妹,说着悄悄话。
听到黛玉的话,宝玉偷偷地笑了一声。
“好妹妹,你哪里知道。老爷他平日里,要么就是去工部的衙门里上衙,要么,就是在自己的书房内,与那些清客先生们讨论什么学问,轻易是不会到这后院里来的。”
说到这里,宝玉的脸上,显得有些得意。
一旁的探春,忍不住开口打趣道:
“你可要小心些,别到时候被老爷给发现了,要打你板子的时候,又在那里哭哭啼啼的!”
“就是,就是!二哥哥上回哭得可惨了呢!”
年纪最小的惜春,好像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,也笑嘻嘻地嘲笑着宝玉。
“哪有!四妹妹你可不要乱说!”
宝玉听到惜春说起他的糗事,也不禁有些脸红起来。
“哎,你们说,宝姐姐这会儿正在干嘛呢?要不,咱们去找宝姐姐玩去吧!”
在这里待得有些无聊了,宝玉便提议,去梨香院,找薛宝钗玩。
“二哥哥,你就别去添乱了。宝姐姐她马上就要进宫去参选才人赞善了,这段时间,她正忙着准备各种事宜呢,哪有空陪你玩啊。”
探春在一旁,对着宝玉说道。
说完,她的眼神中,也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羡慕。
进宫入选才人赞善,虽然名义上,只是去服侍宫中的公主、郡主们,每日里陪伴着她们读书写字。
但只要能与那些金枝玉叶们结下一份香火情,日后的前程,自然会有一份意想不到的体面。
探春思及自己的处境,不禁有些黯然伤神。
宝姐姐有她那身居一品大员的舅舅,在为她的前程谋划。
而自己呢?却无一人,肯为自己着想。